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史料,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料结论
A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七音孔骨笛原始社会已经产生礼乐制度
B龙山文化时期的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堆群个体手工业大量出现
C良渚古城核心区分为宫庙区、王陵及贵族墓地区、行政管理区和贵族居住区等高等级功能区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钵、豆、鼎、鬲、尊、盆、器、盖、杯缸等器皿已进入青铜时代
A.AB.BC.CD.D
2023-09-21更新 | 353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 . 下列两则史料能用来说明西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有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域传》)如图的简牍: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甘肃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留下了该驿站与西域屯田官之间物资、文书传递的记载。(     

①护乌桓校尉的管理职责   ②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
③张骞探索西南丝绸之路   ④驿站和文书邮传制度运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3-07-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面是关于七国之乱的故事流传的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
第二个版本中央横征暴敛→百姓用脚投票,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失去用脚投票的机会。
这表明(     
A.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获知B.只有通过原始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
C.研究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D.历史真伪需要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考辨
2024-01-2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护国战争D.国民革命
5 . 实物史料是后人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以下两幅图片所呈现的实物均出土于西周镐京遗址。该遗址发现的平民墓葬群中,有一墓主人口含五枚海贝,还出土了一座与祭祀相关的动物骨坑。材料可以佐证,西周时期(     
A.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农业发达
B.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C.镐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情况
D.镐京地区所有平民的社会地位较高
2024-01-01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6 .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
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
2023-11-10更新 | 340次组卷 | 9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7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B.红山文化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C.尧年老时,根据推举,由舜继承其位D.龙山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8 .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9 . 如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佛教壁画《弥勒经变耕种图》,它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表现的是“一种七收”场面。该壁画可为以下哪些主题提供史料佐证(     

①主题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主题二:唐代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
③主题三:曲辕犁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
④主题四: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以下是关于汉至唐江南经济的史料记载。按其描述状况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
②“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③“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