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3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实现“民治”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和国情分析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是: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鸩。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据《礼记·王制》编译

材料二   宋代东京和临安的城市餐饮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在宋代都市的人们不必为就餐时段感到忧虑,生活在宋代都城的人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就餐,“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就大大方便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工作生活较晚的人们来说,更是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难题。都城拥有众多的大小餐饮店肆,东京的酒肆必然需要雇佣大量做佣工的杂役人员与酒菜饭肴的厨师。而规模宏大,装修豪华的店肆是为那些达官贵人准备的。部分官员,穷奢极欲,“食不肯蔬食,菜羹,粗粝……必欲精凿稻粱,三蒸九折,鲜白软湄。”正店基本上就能满足部分官员的需求,而普通百姓则是食其糟糠,社会贫富悬殊,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摘编自郭卓文《宋代城市餐饮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餐饮业的影响。
2024-05-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人户凋敝,政府控制的人口很少。为了增殖人口,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贞观年间,政府招徕塞外及突厥前后内附者男女120万口,党项羌前后内属者30万口。太宗下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为了缩短生育周期,玄宗时期将结婚年龄提前,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律》还专门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近亲通婚以奸论,并强令离散。此外,唐政府还鼓励寡者再嫁,提倡抚养孤儿,禁止妻妾逃亡和出妻,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加之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唐前期人口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2024-05-24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认识到,必须与赞同变法的官吏联合起来,在朝野上下形成变法的社会“风气”,“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康有为的推动下,1895年8月,翰林学士文廷式组织强学会以“达民情、育人才”,它标志着维新运动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出版《强学报》,两地的会员有50人左右。1896年1月,慈溪太后下令封闭强学会、但各地的维新运动并未停步不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等超过300所。

——摘编自谢景芳、祁冰《文延式与强学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强学会成立的意义。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7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明代科学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阮泰元《两仪玄览图》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利玛窦的作品,而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图“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绎的逻辑起点是:《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以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的”,但《坤舆万国全图》上面共有“1114个地名,全部是中文标注,比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增加了几百个”,《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多出来的几百个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他的结论是:这些多出来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国资料”,即15世纪前期郑和环球航行时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李兆良此处所说的“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指的是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所编地图集《地球大观》中的一幅世界地图。《地球大观》于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图集。李兆良还写道:“《坤舆万国全图》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们密谋以利玛窦顶替作者”,“官员们在原图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玛窦名义公开”。李兆良主要依据两种文献: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二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对照一下梁辀原文,没有一个字可以支撑李兆良的观点。

——摘编自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发现美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李兆良的“新发现”谈谈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