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1909年出版的代表性画报

创办年份画报名称创办者身份创办地点备注
1875年《小孩月报》美国传教士上海近代画报的萌芽。
1877年《寰瀛画报》英国传教士上海中国最早以画报命名的刊物。
1880年《画图新报》美国传教士上海宗教刊物。
1884年《点石斋画报》英国商人上海借用外国采用石印技术,新闻画报。
1890年《飞影阁画报》中国人上海创办者为点石斋画报主画师,内容广泛。
1902年《启蒙画报》中国人北京以识字不多的“妇孺”为拟想读者。
1905年《时事画报》中国人广州政治上较为激进,编绘者为同盟会成员,注重书写革命。
1906年《赏奇画报》
《北京画报》
《星期画报》
《开通画报》
中国人广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1907年《醒俗画报》
《人镜画报》
中国人天津
天津
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习为宗旨。
1909年《正俗画报》
《醒世画报》
《民呼日报》
中国人北京
北京
上海
《民呼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相号召,创办不久就遭当局嫉恨,创办者于右任被捕并逐出租界。

——整理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材料二   晚清民智之开,庚子事变是个重要转折点,“土地割让,主权丧失,国民为之震惊,志者为之愤慨。人人发愤求强,深识者成以振兴教育,启发民智为转弱图强之根本”。一时间,北京城里,出现了民间办学、办报的热潮。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材料三   郑振铎认为《点石斋画报》里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用这段话用来描述整个晚清一百多种画报,也都大致合适。但从“画史”的角度解读晚清么报,并不意味着画家对于“时事”的描述精确无误。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浙:晚清画报研究》

和《以“图像”解说“晚清”—<图像晚清>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画报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画报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画报作为史料的优势与不足。
2024-01-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粤海关一口通商,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关税总额达84543379万两,年均1000多万两,较乾隆二十二年前关税增加了10倍以上,对外贸易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广东城西南的十三行街“为西洋诸国贸易之所”。广州城“人民富庶,埒于苏杭”,珠江“绕城东南入于大海”。

鸦片战争后,广州港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化的港口。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

——据《清代海陆丝路进一步延伸——陆海交接与广州十三行兴盛》整理

材料二   1978年年底,中国内地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在广州一德路开业;1980年10月,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1981年4月开业的广州友谊超级商场,是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1987年,广州首次将市场的概念引进了就业制度,举办了全国首个劳务集市1987年11月25,全国第一家地方性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

——摘自《聚焦广州|近百项全国“第一”!改革开放40年,细数广州“威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并简析近代广州外贸中心地位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1987年广州经济领域突破性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取得这些“突破性发展”的时代背景。
2024-01-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

(1)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就“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进行阐述。(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受到哪些经济政策的阻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了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和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曾经作过多种试验,最终都失败了。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需要几个条件……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美国《时代》和《生活》杂志的驻华记者对抗日根据地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而且他的父亲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痛苦感情都转移给了他。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给予他权力,让他决定自己应缴纳多少赋税,让他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帮助他耕种土地、收割庄稼。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必然会拥护这个政党……共产党和人民一起创造了自己新的正义事业。

——据(美)西奥多·怀特、安娜·雅各布《风暴遍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民族资产阶级曾经作过哪些“试验”,并分析其失败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农民“拥护这个政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新社会”所需要的条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安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安徽省委听取基层农民的建议,决定在合肥市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责任田试点,基本内容是在计划统一、分配统一等基础上,实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以产计工等。南新庄社员生产责任心大大加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之后,在开会讨论南新庄试点经验基础上,安徽省委决定扩大试点。1961年,安徽省委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得到了党中央对小范围试点的支持。1962 年,中央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前判“单干风”,安徽的试点工作被中央叫停。

材料二   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为推动洪冲抗灾,肥西县山南区多个公社在区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自行尝试包产到户。次年2月,安徽省委派人到山南区调研,决定在山南区正式展开试点,以“规定每个劳力耕种土地数量、每亩产量和生产费用、超产奖励和减产赔偿”为土要内容的“五定”法在山南区全面推广开来。省委书记万里在5月视察山南区时表示:试点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吃饱吃好,你们只管干下去,不要顾虑。后来万里向邓小平作汇报时,邓小平也表态支持。当年山南区粮食获得大丰收,包产到户也在全省范围内逐渐展开。

—以上材料均据吴象《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两次农村试点在核心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分析第二次农村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两次农村试点工作的有益经验。
9 . 秦始皇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秦始皇嬴政”的专题讲座。

材料一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秦]李斯《会稽刻石》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的面相。
(2)通过材料二,还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哪一面相?
(3)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的“秦始皇”,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4-01-12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引自《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等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全党为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278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严肃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第一、在国民党问题上,党中央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始终没有当“主人”的思想;第二、在农民问题上,党中央不支持农民革命;第三、在军事问题上,“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此次“紧急会议”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该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的艰苦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