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马政开我国军马牧养与管理制度化之先河。朝廷建立了正规的政府养马机构,最高长官称太仆,为九卿之一,又在西北谷地边郡建立了大批军马场。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奖励民间饲养马匹,鼓励个人携马从军,通过无偿征发和赊借等方式多方征调民间马匹。此外,在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采买马匹,同时禁止军马出关,严密防范敌军抢夺。

——摘编自周凯军《秦汉时期的马政》

材料二   唐代牧监多设于辽阔的西北地区,范围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地,设48个监管辖,当时牧马业达到极盛。宋真宗景德年间,京外各州牧监共计14处。仁宗即位后,武备渐弛,朝廷陆续罢废黄河南岸六监,只留河北诸监。鉴于河北监牧地过多,包拯特奏请将牧马地给与农户耕田,以济民困。于是,牧监存废不定,罢停之议不断,大有“定牧不如游牧,游牧不如买马”之势。沿边州郡市马便成定制,同时严禁私人市马。其中,西北地区茶马互市十分活跃,西北蕃马渐成宋朝市马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何平立《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马政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马政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0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禹之禁”和商汤“网开三面”“德及禽兽”等但自春秋以来,王公贵族不断在林麓、沛泽之中广设各种名目的禁地,成为弋猎、游乐的场所秦律规定于“禁中”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但这些禁令常缘于皇帝的宗教信仰,不惜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宋代江南围湖造田渐渐失序,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危害.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护,例如《元史·刑法志》《元典章·围猎》即有不少相关规定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设立护林、禁伐、育林之类碑刻是当时各地实施山林保护的常见举措

——摘编自王利华《思想与行动的距离——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观》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1952—1957年共造林22710万亩同期,我国还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依靠群众、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强调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我国生态安全观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安全民生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安全发展观、以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安全法治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整体的生态安全系统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安全全球观

——摘编自李冠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态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今生态保护理念的主要区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 年, 党中央决定对“长期低产缺粮,群众生活贫困”的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以及其他革命老根据地、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进行“重点扶持”。 1982年底,国家经济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等9个部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要求农业、财政、教育、民政等各有关部门都要以扶贫为己任,协同做好农村扶贫工作。1983年11月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发展资金的使用实行无偿和有偿两种办法,1986年完善为发展资金的使用实行有偿、无偿相结合, 以有偿为主的原则。1986 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再次提出“国务院和有关省、自治区都要建立贫困地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的建议和要求, 同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

——摘编自王爱云《1978—1985年的农村扶贫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2024-04-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危机的刺激让国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劳动教育与民族存亡的关系逐渐被发掘认识。1906年,学部正式将“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尚实"就包含了劳动教育的雏形。后来黄炎培开创的职业教育、晏阳初践行的平民教育等均为我国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贡献。由于社会性质的局限,民国时期劳动教育逐渐演变为劳工教育,出现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企业、工会等共同参与劳工教育的情况,如荣氏企业以“学校工厂化是精神原则之所在”为理念实施劳工教育,劳工“进厂先教识字,落工习副业,非实习不能派事”。

——摘编自李忠《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急需培养国家建设新人和劳动者,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据统计,以“劳动教育”为篇名的期刊论文最早发表于1953年,之后的两年间就达到177篇。当时的劳动教育既承担着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同时还是改造政治思想的手段,这就决定了接受劳动教育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还包括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各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等。当然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都积极探索适应新社会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形态。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劳动教育不同于近代劳动教育之处。
2024-03-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的北岸,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古代泉州港经过历代对内河航道的大规模整治,到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畅通的交通网,拥有了极广阔的经济腹地。泉州自古以来就广泛种植水稻、甘蔗、茶叶、桑麻、水果等亚热带作物,这就为泉州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成为支撑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海外市场需求扩大的刺激下,泉州的制瓷业呈现出专门供应外销的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窑工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如大量使用当时先进的“支圈覆烧法”等,以适应外销要求。受海外贸易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经济劳作模式在海外贸易的厚利诱惑下不得不改弦更张。繁华的泉州港吸引大量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当时世界的几大宗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材料二   从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由盛转衰。明清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对海上贸易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宋元时期的合法海上贸易活动变为非法,闽南地区的走私和海盗活动一度十分猖獗。1567年“隆庆开海”,闽南地区的贸易中心转向曾经边缘化的漳州,清代之后转向厦门。泉州港辉煌的时代就此结束,而继之而起的漳州和厦门至今也未能达到泉州曾到达到过的高度。

——摘编自朱嘉仑《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分析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末年到明清时期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剧团“开展新剧、活报、儿童戏、子弟班(即旧戏班)”,编演了大量优秀戏剧作品,包括话剧《军民合作》《游击小组》、歌剧《反法西斯舜》《太行山舞》《白毛女》、活报剧《参加八路军》《打倒汪精卫》、秧歌剧《兄妹开荒》《动员起来》、街头剧《大家起来赶强盗》《流浪的东北同志》、苏联戏剧《前线》等。剧团演员辗转各地,深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国民党统治区、日伪敌占区演出,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这些演出剧目往往短小精悍,形式简单,贴近生活又富于生动性,在群众间引起极大反响,各村百姓纷纷邀请剧团下乡演出。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在组织儿童参加演剧宣传活动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学习环境,助推了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除了文化运动外,这些剧团还直接参与了森耕、开荒、纺织、变工互助、减租减息等生产建设运动,积极配合根据地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段俊《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戏剧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创办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的历史意义。
2023-12-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陈天华(1875-1905年),湖南新化县人。陈天华十五岁开始读书,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后,“慨然欲任天下事”,此后,赴日本留学,逐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陈天华呼吁全国人民“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感慨当时国家“主权丢矣,利权去矣”,认为只有反帝才能维护近代中国的独立。他历数封建专制的弊端,依据近代西方民权理论,指出“专制之为祸烈矣”,惟有民权制度才能立国。陈天华认为各民族都是“同等之国民”,不应有等级之分,“鄙人以排满也,非如倡复仇论者所云,仍为政治问题也”。他的“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的主张,就是认为只有革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命,中国才能获得独立。

——摘编自肖万源《陈天华思想研究》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四   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如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摘编自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哪些措施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2023-1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647次组卷 | 1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