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一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魏晋南北朝
高层政区郡、王国行省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府、州直隶州、州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州、县

——摘编自周振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实质。
2022-11-2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入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漕运的发展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使得中央王朝不能不仰赖江南经济上的支持。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口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分别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通过以上材料总结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这一趋势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2018-01-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华侨中学三亚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022-05-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主席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10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西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仅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铁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铁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2020年春,她在疫情中拿出1万元捐助武汉。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纪兰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的新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概括这两项活动共同反映的社会转变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时候,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2)试用唐朝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它具体又由哪些制度构成?图二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明初中央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哪一对矛盾的激化?
(3)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0 . 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她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施都丁《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序言〉译注》,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   “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   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5-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