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纸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3 . 秦始皇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秦始皇嬴政”的专题讲座。

材料一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秦]李斯《会稽刻石》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的面相。
(2)通过材料二,还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哪一面相?
(3)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的“秦始皇”,并从证据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4-01-12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总统成,皇帝灭,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弓矢灭;新礼服兴;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1-03更新 | 88次组卷 | 17卷引用:【区级联考】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连年内战,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美国阻挠其他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反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为适应城市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党员干部成为重要部门的领导者,在权力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一些党员进城后居功自傲,闹名誉,争地位,丧失了革命斗志,迷失了革命方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三反”及整风整党等政治运动,一方面通过“三反”和整风运动的学习教育,改进党内不良作风,使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整党运动严格按照党员八项标准对党的队伍进行清理。党为稳定社会秩序,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在城市,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激发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宪法
苏俄(联)1918年宪法: 1936 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 1923 年曹锟宪法;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1946年宪法
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2023-02-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引见诸胡使者,谓侍臣曰:“汉武帝穷兵黩武三十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知今日绥之以德,使穷乏之地尽为编户乎!”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以茶治边”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统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它随着唐宋时期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而开始出现,至明代臻于完善。它以西北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茶叶作为经济武器,通过垄断茶马市场、“以茶赏番”等手段,“俾仰给于我,而不能叛”,成为“制两番以北虏之上策”,在民族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郭孟良《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以茶治边”的积极影响。
9 .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的重要原则。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怎样的民主选举制度,并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2456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5640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