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 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 兵器、 铜镜、 马具、 服饰和货币。 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 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 铁斧、 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 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 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 铁锹、 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 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 契丹、 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
2024-03-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是中国迄今发现唯一一处秦朝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三万六千余枚秦简。这些简牍均为木质。字体为秦隶,其字体构造多保留篆书的结构,但用笔较方,笔力劲健,与秦汉的书风一脉相承。秦简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到胡亥二年,十几年连续不断,是秦朝迁陵县的官府文书。这里还发掘出了城墙、城壕、井、道路、作坊、官署及贫民居住区等。简文中出现了大量“洞庭郡”的郡名,而洞庭郡在传世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

——摘编自伍新福《湖南通史》

材料二   湖南省部分简牍出土情况

时间

地点

文物内容及数量

1996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三国孙吴纪年的简牍,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薄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他杂类。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
1999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1336枚。详细记载了沅陵侯国前往首都长安和长沙国的里程,侯国的人口、乡邑、田土、赋税等,烹调素食的方子有7条,荤食的有148
2003长沙市走马楼八号古井中发现简牍10000余枚。多为当时实用的官文书,私文书仅一枚。官文书大多涉及司法事宜,记录有当时从案件发生、起诉告劾、侦察拘捕、审讯判决的全过程。具体案例多涉及经济和职务犯罪
2004郴州市苏仙桥古井发现了600多枚晋简,简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邮政、祭祀、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桂阳郡的政府档案

——根据《湖南考古辑刊》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耶古城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这些简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南省不见出土晋以后简牍的原因。
2023-08-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三星堆文化

材料一   1929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了大量玉石器,1986年对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进行发掘,出土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等文物一千余件。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是一个拥有青铜器、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文明;其城址规模很大,表明三星堆已步入国家门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了桂圆桥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后相承、延续不断。

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也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判然有别。青铜器显现出以尊为首,与罍、瓿、盘形成组合的礼器系列。其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青铜神像、神树等带有神异色彩的器物,表明这个古蜀王国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神权、政权一体化的系统。

——摘编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七十年》等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商文化的传播或分支;也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虽然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学习和吸纳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古代长江上游的一大文明中心。


从材料二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观点,运用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对其进行论证。
2021-05-23更新 | 904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

——摘编整理自《泉州祈风石刻考释》

材料二   元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 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据考古发现,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被当地居民称为“南海蕃客”。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

——摘编自周中坚《梯航万国,誉播遐方——元代泉州港的极盛》


(1)概括指出材料一文物、文献有哪些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5 . 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 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
2022-09-0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022-04-1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年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文物三:印章“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下图)是元朝皇帝赐给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这一地区,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另外,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1260年、1268年和1287年,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将这一地区紧密纳入到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之中。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



(3)材料中提到的是今天我国领土的哪-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是如何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的。
2021-03-0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虎大的宫殿区。宫殿周围有一般的房址、客穴、水井、道路和灰坑,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与少量的青钢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和石器等。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钢陶范、坩锅碎片、钢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候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材料二中二里头遗址有哪些发现能够体现早期国家的发展水平?是否可以根据两则材料推断出二里头遗址为夏文化遗迹?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开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

——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

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

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020-03-31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