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四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贤明的君主,以下是其统治期间中的重大举措

①智擒鳌拜   ②治理黄河   ③统一台湾   ④反击沙俄

⑤册封班禅   ⑥奏折制度   ⑦平定三藩   ⑧引进农作物


(4)根据材料四所列史实提炼主题,并列举符合主题的举措序号。
(要求:每个主题的材料序号至少两条以上)
例:主题:恢复发展经济____
举措:②⑧
2023-10-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董茜茜《唐朝之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概括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初定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摘编自《明史》

根据材料,概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
2023-09-11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史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摘编自《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摘编自《汉书·景帝纪》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导致材料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
2023-07-17更新 | 85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6 . 改革·创新·发展

     克罍(lei)             克盉(he)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1978年、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数据一览表

项目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经济总量城镇化率外汇储备
19783679亿元381355亿美元1.8%17.92%1.67亿美元
(居世界第38位)
201782.7122万亿元5966027.8万亿美元15.1%58.52%3.1399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1位)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制)


(4)通过数据对比,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2023-03-15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第一次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8 . “书同文字”木方


                                “书同文字”木方

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简牍,这些简牍多为官方文书档案,其中有一片编号为8-461的木方,比其他木牍大了不少。这就是“书同文字”木方。

木方正面分为两栏,以篆书抄写(在秦代,篆书是诏策所用的书体),内容是对两个方面的变更和规范:一是文字的字形和使用,二是“皇帝”名号和其他称谓、用语。

木方内容举例:

第一栏第七列:“吏”如故,更“事”(原来混用的“吏”“事”二字根据词义作了区分)

第一栏第八列:“卿”如故,更“郷”(“郷”是“乡”的繁体字,原来混用的“卿”“郷”二字根据词义作了区分)

第一栏第十八列:故今更如此“皇”

第一栏第十九列:故今更如此“旦”

第二栏第六列:“以王令”日“以皇帝诏”

第二栏第二十列:“王游”日“皇帝游”

第二栏第二十五列:“郡邦尉”为“郡尉”

第二栏第二十六列:“邦司马”为“郡司马”

——整理自陈侃理《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书同文字”木方的史料价值。
2023-01-0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中国”人还是蛮、夷、戎、狄,是以是否接受了或保持着“礼”作为标准,存在着“中国”敌视蛮、夷、戎、狄的现象。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蛮、夷、戎、狄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     “华夏”靠近的趋势,最终在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通过孝文帝改革,北魏“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0 .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