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的军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把国都内的居民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士”。让“士”居住在国都内是为了让士“就闲燕”-士兵从此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专门担负起武装作战的任务。管仲把内政组织赋予军事化意义。“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管仲改革“赋粟”,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以养兵。此外制定了以兵赎罪的政策,作为军队兵器的来源之一。具体办法是,依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用数额不等的兵甲赎罪。比如,“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根据文献记载,这个办法实施后,齐国“甲兵大足”。管仲的军事改革标志着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化,暴力与大众进一步分离和异化,并由此而奠定了集权国家的基础之一。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制度,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的军事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摘编自张荣明《从管仲改革看中国古代军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出处主要观点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
伍加伧、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
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

——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2023-06-21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主观题强化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随着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开始了选官制度的变革。1901年,清政府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清政府拟定《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对录用留学生的办法做了详细的规定。之后,学部确定每年八月为留学生考试月份,考试的结果分为三等,最优等者被给予进士出身,优等、中等者被给予举人出身。1905年,清廷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8年7月22日,为了规范咨议局职权和议员选举,清政府批准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及《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次年9月,又颁布了《资政院章程》,规定资政院议员分为钦定议员与民选议员,钦定议员主要由具备一定身份或者条件的人担任。尽管这些举措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最终停止,但却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做了一些铺垫。

——摘编自许卓《试论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25次组卷 | 11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考官,改变知贡举一般多由礼部侍郎出任的做法,称权知贡举,为了分割其权,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以后成为制度。宋太祖时,知贡举官虽然并不固定人选,但每当朝廷任命之后,并没有立即隔离,他们在主持考试之前仍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请托或授受贿赂,因而往往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引起落第士人的诉讼。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一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其锁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若事情没有办完,就适当延长。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原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外国
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2-08-19更新 | 2126次组卷 | 49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冰嬉

材料一   冰嬉,亦称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娱乐形式,其中包含多个运动项目。冰嬉中包含的“跑冰戏”和“蹴鞠之戏”等项目,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后金宫廷就开始流行,后来成为清代宫廷冰上娱乐活动的泛称。

入主中原的清朝主政者,将北方民族传统冰上活动与流传两千多年的宫廷百戏相结合,创造了冰嬉盛典,并写入清代的典志体史书之中。从此开始,冰嬉成为清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庆典活动,由传统冰上娱乐活动转变为王朝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宫廷盛典。


(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代冰嬉盛典的形成因素。

材料二   乾隆十年(1745),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

“国俗”是认同清王朝“天下”的子民共同保持的风俗习惯,也是区分清王朝与异城外邦最具有标志性、符号性、象征性的特征。

在康乾盛世末期的乾隆朝,国家危机逐渐凸显,冰嬉于是作为国家复振的文化资源,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朝将冰嬉盛典完美地融入清代礼乐制度,体现了王朝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将具有“自我文化认同”价值的因素融入国家典礼的过程。王朝国家对生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塑造,悄然成为清王朝凝聚人心的内在动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冰嬉作为“国俗”的意义。
2022-08-16更新 | 835次组卷 | 8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在北疆、西南等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负责该区的民政和防务。对于内徙的边疆民族,则设立属国,其内部事务仍由该部酋长负责。西汉王朝还以长城为主干,构建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并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此外,西汉王朝还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纳降、内徙等政策,实现对匈奴的管辖;对西域诸国则主要通过频繁派遣使者、和亲、征讨、册封官爵等政策,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材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2-07-24更新 | 203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593次组卷 | 5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