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表1   宋代州试的法定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年份

配额比率


997
1005
1009
1023

2/10

4/10
5/10
5/10

1026

1032

1045

1066


4/10

2/10

2/10

G1/10
1067
1093
1156
1275

15/100

1/10
1/100
1/200

表2   宋代下层士人治生

宋代下层士人治生出处
“工互,举人也,复刘蒂老同里。发贡,莘老第五,丁第四,丁亦才子也。后失途在教坊中”。(宋) 范公偁《过庭录》
“盖缘一种人,长于词理,熟公门事体浅深,识案分人物高下,专教人词讼,为料理公事, 利于解贯头钱为活家计……此其人或是贡士,或是国学生,或进士困于场屋者”(宋) 陈淳《北溪大全集》

——材料均据李圆圆《宋代下层士人治生研究》整理

(1)根据所学知识,对表1中的信息进行合理解读。
(2)除材料中的例子外,宋代下层士人还有哪些治生途径?说说你判断依据?(要求:列出两个途径,理由符合史实。)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颁布《开采铜铅例》解禁铜矿;康熙四十四年,由于从日本进口的铜料不能保证,朝廷下令铸币铜料可采用滇铜;雍正初年,清政府又提高铜价,抑制短价收买,鼓励铜矿发展;乾隆二年,京局铸钱所需的铜料全部改为滇铜;乾隆三十八年,又规定私人开采的铜可留10%自由出售,使开采者有利可图。

——摘编自杨黔云《论清朝前期滇东北地区铜业开发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玉米在滇东北地区的推广大致是在清初期,《恩安县志》载“梁类,苞谷,俗称玉麦,可酿酒,可救饥荒,乡人围圃扩种。”玉米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在很贫瘠的山区生长,而滇东北地区很多新开垦的土地都位于山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因其产量高,在滇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代了原本的燕麦、荞等成为山区的主要种植物,《镇雄州志》载:(乾隆年间)“包谷,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一名玉秫。”

——摘编自彭建《清代云南玉米种植概况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滇东北地区开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滇东北地区高产作物扩大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苏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开创出崭新局面,关键得益于党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1933年,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保障了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的劳动力配给。截至19342月,中央苏区共建立1100多个消费合作社,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衣物、粮食、看病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党从中央苏区国家治理实际需要出发,开创性地建立了以宪法大纲为主体,包括130多部法规律令的新型法治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现代革命思想和国际革命文艺的刺激下,结合大别山区浓厚的民歌传唱传统和现实的革命需求,红色歌谣应运而生。如动员工农革命的红色歌谣《劝五更》:“一更里劝劝工友们劝工友大家来革命,团结要结紧,加工资,减时间,生活有保证。”宣传苏维埃政策,号召群众移风易俗的歌谣《妇女诉苦歌》:“封建礼教真可恨,穿耳缠足损人身,政治权利剥夺尽。”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建设美好新生活,“穷苦农友们,赶快要觉醒……妇女团结起,斗争求解放”。

——编自瞿萍、张贤裕《从红色歌谣看鄂豫皖苏区的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基层治理的共同经验。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7日内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本着“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的精神,鼓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其进出口货物数量和品种都倍于前代,且不断增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据《大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商品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仅由四明(又名庆元,即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商品就高达二百二十四种,比元前期翻了三番。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种繁多的进口商品中,奢侈品的数量较前代有明显减少,而用于生产、生活的日用品比例大大增加。海外商品输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后,通过商贩们的转运,销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泉州作为元代最大的进出口港口,那里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杭州,是元代最大的商品聚散地,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仓库,专门贮存从各地转运来的货物。杭州本身也是最多的消费城市,仅胡椒一项,每日销量竞达四十三担,每担重九十公斤。元大都(今北京)虽远离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但由于它是元朝统治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于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商贩,都将各国商品转运来此经销。当时的大都,凡是世界上珍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 河南驻马店经济开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新式的汉语词汇呈几何式增长,“英雄”概念也随之变迁。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士大夫惊呼保国、保种,国人对“英雄”的呼唤之声渐隆,并很快形成巨大的声势。首先,传统秩序崩溃之际,需要有智识和勇气兼备、为国家和公众利益不懈努力的精英式英雄人物引领现代国家转型;其次,中国要立足于万国之中,迫切需要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这使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谱系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再次,展现于近代中国人眼前的现代国家以“自由”“平等”理念为其底色,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自然也在中国催生出“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全新观念。由此,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超群脱俗的精英人物,而是每一个助力国家建设的平民英雄。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1)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雄”呼声渐隆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对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许多传统的观点发生动摇,如邓馆指出“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陈耆卿将士、农、工、商在社会上的作用逐一论述之后认为:“此四者,皆百姓之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儒家强调“重义轻利”,并且将先义后利作为利益得失取舍的一个原则。然而在宋代,更多的思想家认为利在义存,利亡义丧,没有离开物质财富的“仁义道德”。宋代,社会各阶层对财富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人们为“一钱之争,至死而不悔”。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参与经商以牟取利润。……宗室嫁女,也是找富家大姓以货取,婚姻不求门户,直求资财。国家也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编自孙金玲《宋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接踵东来。为了找到传教的门径,他们往往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火器制造等知识。与殖民者稍后而来的是美洲农作物,玉米的产量远比麦类高,番薯更是每亩可产数千斤。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思想观念领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国家不再像过去只是采取消极的招邀和奖励外商来华进行贸易,而是先后七次派遣郑和率船队远航,经历了30余国,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并且每次回航还邀请各国使节来中国访问。欧洲殖民者东来后,葡萄牙人开辟了由欧洲经印度果阿、南洋群岛、澳门至日本的航线。驻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贸易航线,这条航线通过广州和福建的海商,供给马尼拉丝绸、瓷器、绵纱、棉布等物,再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到墨西哥和秘鲁,也被称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经营海外贸易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无论是严格执行海禁时期,还是开放海禁时期,对外贸易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

——摘编自李萍《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贸易》

材料二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也并非凭空跳跃,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与振兴并存的转型时期,无疑也给丝绸之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从“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特别是晚清民初,我们从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可以看到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只是中国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民国时期,中国丝绸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需求决定,曾经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浔出了许多著名的丝绸商人,形成了“浔商”群体。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原来对边疆民族王公贵族的丝绸赏赐及贸易活动停止,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影响。随着国际市场萧条,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先进丝绸制品的竞争排斥,技术落后、式样陈旧、单调的中国传统丝绸急剧衰落。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开通“欧亚大陆桥”,又提出以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到了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进入以“我”为主的发展新时期。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丝绸之路”与明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条件。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