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021-01-02更新 | 2322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型,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完成:
(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材料二: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年代户数(每户以五口计)人口密度(人/km2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980)3519521《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1080)199892104《吴郡国经续记》卷上
宣和年间(1119一1125)270000161《鸿庆居士集》卷二
德祐元年(1275)329603196《姑苏志》卷一四


(2)概述上表反映的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指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纱。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6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2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鹰潭一中高一11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材料 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赵去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

材料二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阶段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阶段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018-03-10更新 | 354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6-11-27更新 | 1832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