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通“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传》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推行的新的选官制度,并分析这选官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2022-10-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阳明(1472一1529),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人们常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在王阳明五十七年的人生中有五年时间与赣州相关。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阳明受任为南赣巡抚。次年正月正式到任,此后四年间,他实施了盐税改革,提出了民兵选拣政策,制定了十家牌法,打赢了三场战役,设立了三个新县,平定了百年“贼乱”,给南赣之地带来了太平的景象。他推行《南赣乡约》,推广赣州官话,刊印古本《大学》,兴办书院社学,提倡清廉官德,改良陈规陋习,教化当地百姓,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念,阐述了“致良知”思想,还在赣州城郊幽静的通天岩中结庐讲学。后世称“(王阳明)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龚文瑞《吾心光明——王阳明与赣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人将赣州视为王阳明第二故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阳明在赣州的历史事迹。
2022-07-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地主经济的剥削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土地永佃权的出现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这种权利称永佃权,也叫田面权。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土地的耕作权和所有权分离了。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但佃农必须依约向地主缴租,租额较一般的土地为轻。有田面权的土地,地主一般不能撤佃,如过了一定的期限(比如说三年)不缴租,地主就可以抽回土地,佃农的田面权也就不能保持了。

材料二   明清时候,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比前削弱,地主雇用农民种田的情形已比较常见。小说《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说:“那卢柟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的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岁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齐进去领银。”能雇“整百”雇工的,自然是大地主。当时,有一二百亩土地雇三、五个雇工的地主是比较多的。雇工有长工(即长年)和短工(即忙工)的不同。长工受雇的时间比较长,比如在半年或一年以上;短工则只在农忙受雇一个短时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数量众多的怨刺诗,本是先秦进谏制度和进谏活动的产物,政治现实不仅直接决定了怨刺诗的内容,也影响到怨刺诗温柔敦厚、委婉曲折的艺术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诗教”传统的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挽歌就被朝廷正式纳入葬礼(制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死者地位来确定如何使用挽歌已有定制,不少挽歌是遵奉皇命而作的。与此同时,社会政治的巨变加快了制度风俗的演变,文学也表现出消解“诗教”的娱乐化倾向。如上古时期极受重视的雅舞,本是朝廷大典的产物;汉代,朝廷将巴渝舞作为武舞列入雅乐中;魏晋南北朝时,庄重典雅的武舞歌逐渐发展成与侏儒合作的表演艺术,并被堂而皇之地列入朝廷的三朝乐中。又如始于先秦时期的为远行者举行的祭祀仪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宴会饯别成为主要的内容,歌舞赋诗成为宴席上的主要节目。

——摘编自刘怀荣《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的发展与特质》

材料二   基于“好的政治宣传是看着完全不像政治宣传的宣传”这一说法,1950年成立的文化自由大会在美国中情局的秘密指导和资助下运作。该组织不仅支持各国的文学机构,还将现代主义作为自由和反专制独裁的代表加以提倡。195810月,第一届亚非作家会议在塔什干召开。尽管这次会议与万隆会议息息相关,但苏联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作家协会对这次会议起到了主导作用。此时,亚非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属于英、法、葡等国殖民地,文学是唤醒国民意识、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途径。如一名参会的塞内加尔(独立于1960年)代表,其作品于1958年发表在巴黎的《非洲存在》杂志(二战后黑人运动的重要文化阵地之一)上。此后几年间,亚非青年会议(1959年)、第二届亚非作家会议(1962年)等接连召开。一些非洲作家也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到中国参观访问。这些交流反映了反殖民、反帝国主义框架下亚非国家为增加接触和交流而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袁明清、张丽方《冷战时期的亚非文学运动,与非洲文学的中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文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21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届高三考前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摘编自《史记·李斯传》

材料二   董仲舒在第三次贤良对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斯与董仲舒主张的不同。
2022-02-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士族的衰微和十国割据战争进入尾声,宋太宗登基后在沿袭唐朝科举的同时,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使及第者在官职升迁上更受优宠。他首创锁院和糊名两制,并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颁布诏令云:“朝廷比较,设贡举以待贤材。……自今贡举人内有曾为僧道者,并须禁断。”进士科考题多为《主圣臣赞诗》《二仪合德诗》等,且多出自儒家经典论著中。赵宋代周而起,除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太宗变革科举制度,使之成为改变士风的重要手段,“以儒立国”之气象昭然显现。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辽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效仿唐朝,率先在当地实行科举取士。对儒家文化深感兴趣的辽圣宗,于统和六年(988年)遍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将科举制推向辽朝全境,并把贡院从南京(今北京)迁至上京临潢府,管理范围也扩至辽朝全境。统治者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禁契丹族士子以及辽朝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族粟末革末鞨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虽辽朝拓展了科举取士的地域范围,但是科举并未成为辽朝大多数少数民族士子入住的途径,进士在官僚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正如有学者称:“在《辽史》中有传或有附传的人,共计272人,其中出身进士者仅22人。”

——摘编自李兵《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宗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代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唐诗以“近体诗”(格律诗)为主,其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其他五言、七言古体诗以及杂言歌行诗也占不少比例。唐代诗作,或悲壮、或苍凉、或粗犷、或飘逸,实在难论穷尽。唐诗的作者队伍,上至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其间名家迭出,各有千秋。

——摘编自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官宦、土绅、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馆、酒楼、店铺之间,饮食男女,奇装异服,恰是一幅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市井文化的繁荣,为明清小说的丰收准备了肥沃土壤。《中国图书总目》收明清小说713种,《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明清小说670种,合计1300余种,蔚为大观。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诗歌在唐代高度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说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代表性文学的背景。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测试(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