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由于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洲三百多年的历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站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上,在对西方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困境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学说、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到马克思主义都介绍到中国来,推动了社会变革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杜玲《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期,钱穆发表《中国社会演变》,认为社会有它本身内在必然的发展。中国社会不会长停留在殖民化的状态下,也决不会再回复到宋明以来科举社会的老路去;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

第一,中国社会决不能常靠古老的农村经济作中心,而且古老的农村经济也早已在此一百年来,给外来的资本主义荡溃无存了。中国社会之必将工业化,走上以新科学工业配合农业,先复兴本国社会经济,再配合上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圈中占一席位。

第二,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现代世界潮流趋向的人,所同样首肯的。

第三,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

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国智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则对社会发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会不会在盲目中发展,必先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方案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其间,中国所采取的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对外战略经历着一个不断调整、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得中国的外交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曾经先后确立并实施过的四个对外战略,无疑都是对变化中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国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现实之反应。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任意一个“黄金期”,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提出的“黄金期”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黄金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89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7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演进沿黄河两岸,以达于海滨。我华夏民族,自夏、商、周以来,渐次展扩以及于长江、辽河、珠江流域。故中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两宋、明一脉相沿,绳绳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和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如朝鲜、日本、安南之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历史之演进”,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以来我国粮食亩产量相对指数变化表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
全国粮食亩产变化指数+22.22.30.4+29.97.5+9.4+16.0
北方麦作亩产变化指数+9.71.513.3+10.38.3+38.9+35.1

注:“+”“-”为后一朝代比前一朝代增减情况。

材料二   两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提高,允许一部分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动力和较为劣质的土地退出粮食种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促进了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繁荣,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了宋代最多的城镇。

——摘编自张雨潇等《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轴,也是各种复杂表象下潜藏的历史底蕴。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