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0-04-11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2 .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2)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3)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有人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据此,请你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
3 .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图1苏维埃政权的选举

图2苏维埃政权颁发的选民证

——引自高等院校教材《中国革命史》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图1掷豆选举法

图2召开选举大会

图3投票选举

图4张榜公布候选人

阅后回答: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什么说“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实施?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货币经历了由自然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铢钱是汉初以来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秦半两钱厚重不方便,汉半两钱又太轻小,而五依钱最适中,携带或计教都较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安求,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皮。五铢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半两钱外国内不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战国时期的某些刀币在边位上它起轮感的钱法,这样院可以保护而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度,五体钱的制作由相过的中门机构负责。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8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的钱币。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

——摘编自萧剑平(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有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及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很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编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此案件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代表团坚请拒签”的原因有哪些?
2020-03-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网上考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8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各国的民主道路并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材料一中的“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有什么“创新”?请试从政治、思想方面说明法国是如何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全球性”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三中的两种政体有何相同点?
材料四 2008年《新德意志报》评论: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4)综合以上材料请指出中英法美四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由此你认为我国应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
2019-01-30更新 | 8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9 .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西,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陈独秀说:“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胡适也指山:“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