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022-06-02更新 | 552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84次组卷 | 66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石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019-10-13更新 | 752次组卷 | 4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铁路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B.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C.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2019-08-24更新 | 21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B.为了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C.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D.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摘编白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编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2019年)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认为需要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的理由,指出汉武帝所采取的对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对“主导性的价值观”的冲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发的汉字简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6-11-27更新 | 644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9 .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
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10 . 下表为奉节某校高三学生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一1899年1902年一1904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
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
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024-01-11更新 | 32次组卷 | 3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