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 . 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商鞅变法       ②管仲改革        ③鲁国初税亩        ④吴起变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020-08-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类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涉及土地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有关土地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意图。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阡陌),急耕战之赏,回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史记》

材料三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并说明促使后者出现的前提条件。

材料四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解放农奴宣言》(1861年)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1978~1990)(单位:万吨)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
1978年30477.0216.7521.82381.8
1980年32056.0270.7769.12911.2
1985年37911.0414.71578.46046.8
1990年44624.0450.81613.27214.5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4)依据材料五,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促使其变化的农业制度创新。
2020-04-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5 . 沿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001年2003年2005年
上海4950.846180.749154.19
大连933.121254.662152.23
天津1826.272172.043697.62
青岛700.75910.062695.82

——《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对外开放卷》


依据上表概括说明上海等沿海城市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   分析其原因。
6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

——《论语·子路》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材料中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2)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宋代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形成理学,概括说明理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4)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知道诵读经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②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
③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制统治加剧了社会危机。
简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2020-0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8 .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9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6-11-27更新 | 644次组卷 | 39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