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中国。


(1)将下列不平等条约与地图中的通商口岸相对应(填写字母)。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2)近代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呈现出怎样的分布趋势?
2022-02-0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纵观中国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关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职能。唐朝统治者如此划分三省职权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3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020-11-22更新 | 241次组卷 | 40卷引用: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之弊,遂尽夺……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本朝大政委于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材料四   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示中中央机构的名称及其设立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3)材料四中中央机构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019-12-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南洋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5 . 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以下《选官用人三字歌》,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述图示填写完整。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事实是既定的,但是看待历史的角度则可以是变化和多样的。

视角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视角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视角一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事件做出较高的评价?(举两例)
(2)按照视角二,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2023-06-21更新 | 116次组卷 | 6卷引用:上海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022-01-27更新 | 261次组卷 | 139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统有天下,薄海内外,罔不臣服。列圣相承,无间远迩。有贡,即有……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摘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四

材料二   凡大英商民在粵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注:十三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1842年)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朝贸易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指出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看法。
2021-08-0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9 . 交往之路。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世界交往之路”时间轴。

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西潮涌来前后,外国人在华的地位大相径庭,这充分反映于他们在通商口岸的境遇之中。



(2)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于什么时期?外国人受到怎样的待遇?
(3)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于什么时期?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享有哪些特权?
(4)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境遇变化的原因。
2020-08-1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