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据材料概括唐宋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科举制。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十月革命。他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阶段时间著作
形成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成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发展建国前后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李大钊所说的“潮流”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井冈山时期,针对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哪些著作中?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主张,并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圳被称为中国硅谷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蛇口首先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198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正式颁布,催生了华为等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诞生。1990年,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2001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深圳开展关于城市精神如何与时俱进的全城大讨论,深圳的城市精神再次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

材料二     19762010年的美国硅谷。


时间重要事件
1976年乔布斯创办苹果电脑公司
1977年甲骨文成立
1983年第一台便携式电脑问世
1984年思科公司成立,这是硅谷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1991年万维网在互联网上首次出现,硅谷进入互联网时代
1993年万维网第一款浏览器Mosaic推出
1998年eBay在硅谷成立,谷歌成立
2001年维基百科成立
2003-2006年特斯拉,Facebook,Twitler等先后成立
2007年苹果公司的第一款iPhone问世,硅谷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2010年iPad问世,同年,智能手机年增长55%,全球销售2.6亿部

——根据[]克里斯托弗·克斯《创新生态密码:硅谷进化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现实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与美国硅谷迅速发展的共同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的意见,所谓“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邻近国家要与中国保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或者以走私贸易作为补充,而且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它们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都要卷入与中国的远程贸易之中,使以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世界。在这种贸易中西方国家始终呈现结构性贸易逆差,不得不用大量货币——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致使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今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人民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发明新的劳动工具,生产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类物品,创造出一个“人化的自然”;人民在社会生产和交往中,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和制度体系,构建起愈益完善和复杂的人类社会,推进社会形态和历史面貌的更新变革;人民进行精神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投身社会革命,成为改革创新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人民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理解把握。杰出人物只有满足人民利益、顺应人民愿望、得到人民支持,才能成就丰功伟业、彪炳史册。他们的历史贡献,归根到底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总动力中得到说明。

——摘编自颜晓峰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要求:观点明晰且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3-19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而更矛盾的却在于,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如其说科举及与其伴行的学校,在于养成或鉴定从政文官,则学校所习、科考所试,应针对其从政所需。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可以说是与实际政治毫无关系的,而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这种离奇现象的解释,真如有些人所说,是由于当时君主大臣们都相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都相信经通一切皆通么?不是的……如其我们不否认科举制也希望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犹糊智识水准逐渐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

——摘编自王亚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

材料二   科举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流动“量”的大小不仅是一个绝对量,还是一个相对量的问题。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但科举时代的社会流动途径似小非小、似窄非窄。实际上,科举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个实现了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成功案例,往往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效仿。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具有示范效应,还有蝴蝶效应。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价值观一旦为社会所认可,会有很多人虽然不走科举通道,但仍会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摘编自张天虹《“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2020-03-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徽商通过捐赀得官,“俨然列于缙绅”……显然有助于提高徽商调节商业纠纷、抗衡官吏敲诈的能力……为了跻身于绅衿行列,徽商不得不付出一笔商业利润,一些徽人就感慨过;“捐监援职,计费匪轻”。同时,“输粟入监”与“官衔买卖”的推行,使一部分商人通过身份买卖的方式得以进入更高的等级,既维持了旧的身份等级体系,又削弱了社会反抗的势力,增强了商人与官僚、封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田产及收入商业资本及收入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张履谦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四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捐赀买官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徽州绅商“单向流动”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   
(4)据材料四,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已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2月中旬,(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派代表(从南韩)回联合国总部汇报情况,秘书长赖伊决定召开“小型联大”讨论朝鲜问题。下旬,“小型联大”召开,美国提议在朝鲜临时委员会“所能进入的尽可能大的朝鲜地区”即南部朝鲜单独进行选举。虽然苏联等国反对,该提案于226日表决通过。5月,在朝鲜临时委员会的监督下,朝鲜南部举行单独选举,选出198名议员,组成了立法议会。625日,朝鲜临时委员会承认了朝鲜南部选举的合法性815日大韩民国宣布成立。9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朝鲜半岛正式分裂。

材料二   19506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51操纵下,联合国很快介入这场战争。安理会通过了关于朝鲜战争的3项决议,宣布朝鲜的武装进攻是对和平的破坏,要求它立即停止敌对行动,这三个决议是联合国此后通过的关于朝鲜战争决议的基础。77日,安理会又以7票赞成、3票弃权(埃、印、南)通过了由英、法代表提出的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决议“请求美国指派此项部队之司令”,“授权联合司令部斟酌情形于对朝鲜军队作战时将联合国旗帜与各参战国旗帜同时使用”。78日,杜鲁门任命迈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至此,联合国组织多国联合部队抗击朝鲜进攻的法律程序完成。

——摘编自贾东荣《论联合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合法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说明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2)你如何评价联合国在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0-12-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一条鞭法后,赋税普遍征银,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大多以小块的碎银为主,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要将碎银熔炼成大块,在碎银熔炼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州县官吏要求百姓补足,于是在应缴税银之外,纳税人还要多缴一些,这多缴的部分就叫“火耗”,用来补偿熔炼碎银损耗和运输费用。清代火耗征派量加大,百姓不堪重负,除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借火耗之由巧取豪夺外,还与清初官员实行低薪制度、允许地方官吏加征火耗补其不足有关。清初,一般知县年仅45两,远远不够养家糊口、聘用师爷、贿赂上司、迎来送往的开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火耗征收上打主意,火耗也就越征越多。火耗的狂征,一方面腐蚀着整个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加重着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税收的增长,导致财政亏空滥征火耗,侵蚀税收,动摇国本,危害极大。雍正元年嵇曾筠上折议及河南亏空州县弥补之法:“钱粮耗羡酌留十分之三给令养廉,所有余耗俱随正项,每月委员拆解藩库以补欠项……”即提出了以耗羡填补亏空的办法,并且提出了把钱粮耗羡的十分之三设为养廉的建议。后来,“耗羡归公”的做法推广到了全国。

——摘编自娜鹤雅《论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的实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解释什么是“耗羡归公”
(2)谈谈你对“耗羡归公”这一改革措施的看法。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