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胡适与冯大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论述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国学热”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一词始见于《尚书·诰》,又是《大学》“三纲领”之一。梁启超公开告白“以为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包含了儒家经典的核心在于道德修养和对人的革新的基本思想。梁启超又根据西方国家有关思想学说,结合中国国民基本情况,赋予“新民”以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国家思想与合群意识;公德与私德;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与自由主义价值;尚武精神与刚性文化等,对中国人民之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作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以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荸斤丽《新民思想与国民性的讨论——读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二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陈独秀《新青年》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新民”形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并说明他在国民方面对青年提出的要求。
5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具有“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回眸近代百年的中国历史,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C.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D.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7 .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钱锺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10 . “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董仲舒:天人感应
C.荀子:天与人不相胜
D.董仲舒:三纲五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