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

——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中国道路的这些精神特质从不同方面发力,促使“道路自信”得以生成。

——《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精神特质的当代审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
(2)说明材料二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并分析走该道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理论创新精神”。
2019-12-04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10月1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进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表演,在群众游行队伍中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位卓越的领导人分别用巨幅画像彩车,展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和他们的卓越思想。他们的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伟人的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伟人思想与中国社会进程”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11-0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恩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简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0-11-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6 . 1938年8月,在纪念八一三抗战的讲话中,蒋介石说:“我们的战略,是以持久抗战,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同年11月,蒋介石又说:“第一个时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据此可知,当时
A.正面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国民政府已注意到民众作用
C.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转向消极D.国民党认识到抗战任务艰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82年7月,蒋经国在纪念其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
A.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两岸“三通”增进了民族情感
C.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D.蒋经国“一个中国”情节深厚
2019-12-05更新 | 459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拜谒中山(孙中山)陵”现象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活中经常出现,如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要谒陵,宁粤和议共赴国难要谒陵,召开五全大会以示团结要谒陵,西安事变归来要谒陵。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A.宣扬三民主义B.加强党内的团结
C.巩固统治地位D.纪念孙中山先生
9 . 2010某报刊刊登的一首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风雷滚滚来天半,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赞歌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辛亥革命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