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权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等。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权力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互相牵制、互相扯皮。

——摘编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浅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023-08-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1)观察《战国形势图》,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①_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____(该地区使用的货币名称)
③____(周朝的都城)
④____(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2)根据图中信息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材料二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掀开了秦国变法改革的第一页。献公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同族人被重用的不多,而外来的大量人才却能获得信任和重用。卫国人商鞅携《法经》入秦,向孝公进说富国强兵之术,大获孝公之赞赏。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实行两次变法。秦国所变之法,大都取法于齐、魏、楚国的改革措施,但无一不在秦国的改革中推之极致。结果,将秦国的政治设置、经济制度、乃至社会组织等全方位地纳入到富国强兵、兼并征战的轨道。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国力骤然强盛。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简析商鞅变法能使“秦国后来居上”的原因。

材料三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于是以鞅为大良造。为田开阡陌封疆……居五年,秦人富强……秦孝公卒,太子立。……商君亡之天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注:是有来由的啊!)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4)阅读《商君列传》片段,提炼司马迁对“商君”的历史评价,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在我国史学史上的显著地位。
2022-12-0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如此,秦国所创立的丞相制在中国宰相制度的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秦国有丞相以来的历史,没有一位丞相终身任职,即使像魏冉、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著名的丞相亦没有老死在相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秦王乃拜范雎为相。”“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

材料二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所创立的丞相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对秦国丞相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这种发展的影响。
5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会面学己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其对当时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宋明时期是传统文化革新时期,涌现出众多儒学大师和新的思想体系,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积极吸取佛、道哲学营养。儒学又迎来大发展。


(2)请根据宋明时期相关史实,对材料二观点进行说明。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请概括促进儒学不断发展的因素。
2022-08-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在思想领域出现一股批判思潮,直指当时政治制度、思想和学术风气。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一些新主张,给当时思想界注入崭新气息,给后世以深刻启迪。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思潮主要批判对象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从14世纪到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了一场场风暴的洗礼,因世界在风暴中遭到猛烈打击,新生活观、宗教观、政治观形成,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新的制度和理论构想。一个新世界逐渐在人民头脑中形成,并在实践中显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领域经历了哪几次风暴?并具体说明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和欧洲思想领域出现的共同特征。
2022-08-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列为中美关系1971—1992年的演变表

时间事件
1971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终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1973年后基辛格希望美国能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中国则谴责美国退回到与台湾保持密切关系的老路上去。
1979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中美双方再次接近。中美同意在关键的地区争议问题上,采取平行的或互补的行动。中国不再强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是提出第三世界应更关心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在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取得了质的突破。
80年代初中美两国又进入一个争吵阶段。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对第三世界经济的漠不关心、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两国思想认识的差别等。
1983中美两国有了和解的迹象。这一年,中国在湖广铁路问题上胜诉,8月中美两国经过12个月的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新的纺织品协议。美国放松了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的限制,中国则恢复了与美国的军事交流。
1985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并推行“新思维”,中美关系又有变化。中美在各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显现出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逐渐出现严重的入超现象。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派遣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问题上争端不断。
1989年底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使两国关系“重新正常化”的问题。最终,两国政府都作出了必要的让步。中国在人权和经济问题上的让步是释放政治犯、解除戒严令,增加进口美国商品,而美国则宣布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新的战略来影响中国。

——(美)哈里·哈丁著《中国和美国1972年以来的脆弱关系》1992年版


(1)根据材料概括1972年至1992年中美关系变化态势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美国因素以及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发生质的突破的中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中能够得出哪些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