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民族凝聚和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摘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尽管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的更迭,但在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摘编自《汉字五千年》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率领785人使团来华,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进入21世纪的门口,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国家超过一百多个。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字的书写载体。并概括汉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汉字的作用。
(3)材料三中,与18世纪末相比,21世纪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2020-02-04更新 | 286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0-09-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20-02-04更新 | 445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5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斟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而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厉气说”,认为瘟病是厉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厉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2)根据材料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李鼎铭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陕甘宁边区根据党中央指示,成立精简整编委员会,制订整编方案。军委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抽调干部入校受训,实行干部轮训制度。”同时,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规定“主力军应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在某些最困难的区域,“应当打消主力军和地方军的区别,全部武装地方化。”1943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工作职责做出规定:中央政治局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各根据地经过精简后,党政军脱产人员一般仅占全区人数的百分之三以下,军政开支大为减少,人民负担随之减轻,并且部队、机关人员积极参加生产,改善了生活。

——摘编自吴志葵《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精兵简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央设有御史台与谏院,下置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众多监察官;地方设有路一级的监司、州一级的通判等监察官。它们既规劝谏正皇帝,又监察弹劾百官,还纠察司法,监督和制约着皇权、相权和军权。宋代监察官一般必须进士及第,且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北宋前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监察效果比较显著;北宋后期及南宋大部分时间,君昏臣庸、政治黑暗,监察的作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摘编自季盛清《试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反腐倡廉实践。1928年,闽浙赣根据地编写了《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颁发给党员干部,教育他们拒腐蚀,不贪污。1931年,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国库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各种会计簿记单据;还创立了党史上最早的审计制度,要求县以上各级红色政权都须设立审计监督机构。还在《红色中华》上开设了专门的廉政专栏;在红军中传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廉政歌曲。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0-06-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材料三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韩非子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思想意图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思想主张。
(3)结合商鞅变法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三所反映的义利观。
2020-11-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