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孝文帝的全面封建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清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实施“因俗而治”治边政策的最后时期,同时也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实施的重要阶段……不断密切边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不断消除边疆在人民认识上的落后印象……关于清朝统治者采用何种治边方式,这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与政权的长治久安休戚相关。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阐述其意义。
2021-12-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政府的政策调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1-11-17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民族交融,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联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2021-11-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材料四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是如何促进民族主义发展的?
(4)据材料四,谈谈新时代下我国民族主义的新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6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天津历史高考真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1)根据材料一,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约基本趋势。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戝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库尔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材料三 “入蓝”


注:SDR,亦称“纸黄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可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全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一样充当国际储备。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和日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人民币成功“入篮”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1-06-16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司马光在《与侄书》中告诫其侄子们要加倍地谦恭退让,不得依仗他的权势威望做违法不公,打扰官府,欺压百姓的事情,使故乡的人们都讨厌、痛恨他们。

包拯在《包孝肃公家训》中将为官清廉、不营私舞弊作为家训,并严厉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胡安国在《与子寅书》中告诫子孙做官要勤于政事,亲民爱民:“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材料二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李鸿章《文儿》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含见着下。”

——左宗棠给子孝诚的信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张之洞《与子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家训中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扼要归纳晚清家训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苏联
1947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1947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1949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49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指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材料三   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指出:“世界历史在时空上囊括全球。”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很多普遍史或世界史著作仍然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束缚,无视甚至否认西欧北美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下,“欧洲中心论”无法解释全球各种复杂进程的演变,西方一系列历史学传统观念受到批判。

——摘编自董欣洁《全球史研究打破“欧洲中心论”》


(4)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注意论文题的归纳总结,角度的选择)
2021-01-27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全球战略利益以及抑制社会主义力量出发,作出了出兵干预的决定,并宣布为阻止中国大陆政府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美国政府的这些决定都是在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之前作出的,完全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干涉了中国内政。抗美援朝根本不是什么“惹火上身”,更不是因此而妨碍了解决台湾问题。抗美援朝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她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下册)》改编

材料二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共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共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工业化从何处起步,是一个“苦苦思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可见,最终确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党内高层是经过认真讨论的。

——摘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作出的“决定”以及“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请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归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2)阅读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简析“一五”完成的重要意义。
10 . 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2更新 | 1853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