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
2024-01-05更新 | 50次组卷 | 8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巩固了秦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2022-10-22更新 | 194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入深思。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022-03-28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彻底放弃海禁政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
2021-09-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四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两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21-10-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有许多提倡女子有才的小说,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能够代父作诗:《平山冷燕>第一回写了大学士山显仁以10岁小女所作《白燕诗》敬献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悦、称赞不已。明清时期这类小说的创作
A.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礼教B.弘扬了儒学的价值体系
C.推动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追求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阅读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唐代各时期落第诗的数量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期写给自己的落第诗(首)写给友人的落第诗(首)
初唐20
盛唐139
中唐1944
晚唐66107

A.初唐制度首创,科举尚未实施B.盛唐励精图治,科举绝对公正
C.中唐社会动荡,科举倍受追捧D.晚唐国祚将败,科举有失公允
10 . 据记载,北宋规定,在皇帝登基前就要学习《孝经》,登基后,皇帝不仅常听侍从官员讲授《孝经》,还常与辅臣讨论《孝经》,甚至也亲自书写《孝经》,作《孝经》诗,挂《孝经图》,还将御书《孝经》刑刻于石碑,时时警醒自己。这一现象
A.体现了程朱学说思想内涵B.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模式
C.改变了儒家传统伦理结构D.体现了儒学政治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