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但唐宋之后,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022-04-08更新 | 195次组卷 | 15卷引用: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训练-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5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2022-03-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6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022-03-29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我想甲午中日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带来的严重后果,说出“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场“共和”革命。它焕发了国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课题,以及建设新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语在中国革命书刊上频繁出现,并与推翻旧政府话语相连。它的宗旨在于使将来的共和民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国是20世纪新中国运动的巨大胜利,而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20世纪后期以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辛亥革命所开创的新中国运动的发展和继续。

——选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

时间1921年
7月
1927年
4月
1927年
8月
1934年
9月
1937年
1月
1945年
4月
1949年
10月
人数575.7万1万多30多万4万多121万448万

——摘编自孙卫明《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党员人数》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
(2)阅读表格,提取其中一个历史阶段党员人数变化的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