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触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三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023-01-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注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     
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很多思想。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

——郑红峰《中国哲学史》

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于唐、宋几个世纪内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在这几个世纪中,除了出现许多学者撰写的无所不包的各朝历史外,还出现了佛经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022-11-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朝代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杭州“大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这是以金、银、现钱等待客户以“盐钞引”前来进行结算兑换的私人金融性行铺;“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他各种商业店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南宋末年,吴自牧记载“海商之舰”“舶商之船”云集于杭,全国各地运来的物品,在此装上海舶,“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1898年杭州进口的洋货和土货合计共值2960234两,1904年达18589143两;杭州土货出口总值由19004785371海关两,增加到190510200623海关两。1896年,杭州开设海关并正式开港通商。1897年,杭州在发展邮政事业的同时,还开展电力建设。1900年,沪杭铁路实现全线接轨。1924年陆续开通长途电话。

——摘编自王晓晓《杭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时期杭州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杭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自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第一道“变法自强”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所涉范围相当广泛,其中军制改革最为瞩目。1902年,清政府令各省选派将弁赴北洋、湖北学习新军操练,学成后,发回原地管带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亦称督练公所)。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以及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其编制分军、镇、协、标、营、队、排、棚,相当于后来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与新军的编练相适应,清政府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设陆军学堂分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和官兵学堂。此外还设立速成陆军学堂和速成师范学堂,以适应所需的军官、教习之用。同时委派大量的留学生,分赴英、法、德、奥等国学习军事,尤以日本为最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事改革的措施。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曾经出现过不少“盛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期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二者在追求盛世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文景之时,正是汉初的制度调整之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文景二帝逐渐创设了一套新的制度,如影响重大的察举制,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清代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是在康雍年间完成的。然而,制度要靠官员来执行,官僚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因此,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用道德修养从积极意义上防止“法令滋章,巧饰弥多”之弊。相形之下,汉唐盛世期间,“法治”和“德治”的结合较好,使其相得益彰,而清代就略有逊色,康熙时注重德治却在制度规范上有所不足,雍正时注重制度规范却出现了道德滑坡,从而使盛世受到了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出现“盛世”局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2022-07-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19世纪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一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新式教育于是得到迅速推广。以1907年直隶为例,据记载,除初等小学堂、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外,还办有工业、农业、商务等职业学堂、师范学堂及师范传习所、法政、工业、农业等专门高等学堂和北洋大学堂,此外还有图算、测绘、军医、警务、电报等各类培训班、体系和门类已经相当齐备。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推广新式教育的意义。
2022-03-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谱写了新型大国外交的新华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患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通:“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对外政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 .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是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贵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二   在优惠关税下,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的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外国人主案了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通讯业、采矿业、银行业和其他近代企业,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者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商品的涌入”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