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1年底,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1942年中美两国为保障“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于是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由于美国军力投向偏重欧洲,大批战斗机在欧洲和北非作战,面对日机在缅北的拦截,驼峰航线得不到足够的护航;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飞机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上,频繁遭遇强气流、强风、结冰,加之设备老化,盟国运输机群损失惨重,到1945年,损失飞机468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1579人。“驼峰”航线为中国战场空运战争物资65万吨以上,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对艰苦抗战的中国起到了稳定作用;也使自愿参与护航的陈纳德“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得以维持并且不断壮大;减轻了英美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险阻,不畏艰辛,英勇牺牲的“驼峰精神”,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永恒见证。

——改编自余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驼峰航线”的历史意义。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7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20-02-04更新 | 445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吴慧《从商税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等

材料二   下表为宋真宗天禧年间代表性年份的财政收支状况

天禧五年(1021年)财政收支表
品类收入支出单位单价(文/X)
29812974万贯770
粮(五谷)29833458万石400
l1514268万匹1000
306130万匹200
30003458万束20
丝棉23162013万两75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单位盈余
汇总640810633万贯4225

——据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陈坦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微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既饯,而与计偕,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律曰:“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摘编自杜佑《通典·选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其所述唐代制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制度实行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国统治者亲属表

匈奴鲜卑
汉·前赵北凉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賨(cóng)
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

材料二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符氏宣称先祖为“有息之苗裔”,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


(1)比较材料一中两张形势图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举一事例佐证这一现象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含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0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随之建立起来。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的同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中央政府通过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中共中央的财税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高培勇《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及时代潮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长寿的成文宪法,至今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的成功与制宪时的激烈辩论以及制宪会议的费时和艰难性有密切关系。在奴隶制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其他一些棘手问题上制宪者们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让步或妥协。此外在一些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制宪者们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对传统欧洲混合政府分权理论的一种极有创意性的改进。美国宪法虽然继承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但这部宪法是欧洲政治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的革命战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政府,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这条道路,尽管其间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不仅着力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而且考虑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刘旺洪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将用暴力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未讲到如何对待旧国家机器的问题。在总结1848年六月革命的教训中则提出了“打碎”的思想。通过1848年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农民在大陆所有国家中还占着人口的多数,并且短时间也不会成为少数,所有争夺统治权的阶级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做出了新估价。

——摘编自丁云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开始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政党、工会组织、报纸以及教育团体都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已冲出了欧美地区,广泛渗入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在这些地区,工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梁启超和孙中山还曾赴美英等国访问,考察了解当地的工运情况,开阔了眼界。孙中山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此期间,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家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7-03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