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时期代表企业企业口号企业行为
19世纪60—90年代继昌隆缫丝厂还哺祖国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通大生纱厂振兴棉业、实业救国办学堂、资助革命
20世纪30年代民生事业公司宁举丧,不受奠仪关闭工厂、捐助抗战
A.重视人才发展教育B.内外挤压经营困难
C.关注民生履行责任D.技术受限轻重失调
2024-01-23更新 | 85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瓮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3 . 如表介绍了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1913年1914年1918年1919年1920年
纱锭数量(枚)484192544780647570658748842894
织布机数量(台)19862310273638394139
A.欧洲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B.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C.民国初年重工业迅速发展D.封建经济的开始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了多次选举活动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参与。但许多群众不识字,他们自主采用“投豆法”“烧香烙洞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投票。这些方法由群众首创,取得良好成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各根据地大力推广,深受群众的欢迎。投票与选举活动的开(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推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展开
C.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赢得了全国人民对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支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以君主为轴心,以中央集权为主线的政治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重要功能,就是稳固君主的专制统治,以使君主能够世代“总揽大权,柄不借下”。自秦汉开始,以后历代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对官员进行组织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各级官员对皇帝和上级官员绝对服从,通过一级级的隶属关系,对官员逐级落实责任、督察、考核,然后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各级官员的升降留任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在这一制度下,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那些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这些文官也就自觉地形成了对君主的依附关系。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经录用,就长期任职、稳定升迁,无过失不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所以又叫常任文官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通过科目繁多的考试选拔对应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工作需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在其长期的运转中,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秀梅、在黎民《西方文官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文官制度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6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国际局势

外交方针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冷战,两级格局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世纪60年代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一条线”“一大片”团结从美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一条线”周围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调整,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
A.体现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B.紧密地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发展
C.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D.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B.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大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使用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2023-06-08更新 | 170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瓮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023-03-23更新 | 756次组卷 | 39卷引用:贵州省瓮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     
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后,中国人口走出明末以来的低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持续增长。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近百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8‰,略低于唐宋两代的最高水平。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治下人口约为3.1亿,大大突破了此前历代的人口规模……从内地以至边疆,亿万百姓出于生计所需,普遍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统治者也多鼓励支持,竭力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在边疆各地、南方山区,众多移民以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为生,其他如矿冶业、林业等经济开发活动也颇具规模。各类丰富的资源由此转化为各色产品,极大地丰裕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呈现出堪称盛世的富庶景象。

——摘编自孙兵《人口、盛世与民生:对于清前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

材料二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即使种植之法既精,糠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

材料三   回顾这些,我不禁想到一个很大的历史嘲弄:作为人口增长推动力之一的康熙帝、雍正帝的“仁政”却播下了使大清帝国衰落灭亡的种子,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年间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帝国衰落”的表现并分析其衰败的根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