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1 道试题
1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汉武帝时期如何解决“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12-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洛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A.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B.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弃“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1949—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变化趋势图。其中,1953—1957年粗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落实
2023-03-0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考全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会后,“打土豪、分田地”被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无代价地没收豪绅地主阶级土地归苏维埃,并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1928年年底,毛泽东设计并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又将相关规定修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0月,峡江会议通过的《对于土地问题决议》指出,土地国有在目前是一个宣传口号,如果机械地宣布国有,则违反了农民的要求,是没有好影响的。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提出平均分配一切土地,这是消灭土地上一切奴役的封建关系及脱离地主私有权的最彻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不能由命令来强制执行,必须向农民各方面来解释这个办法,仅在基本农民群众愿意和直接拥护之下,才能实行。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怎样使用呢?我们打算这样使用: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其中又以小部分用去发展生产,大部分用去发展出入口贸易。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国统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这个任务在激烈的战争环境内,是不是能完成(的)呢?我想是能完成的。

——摘编自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内容和执行方面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意义。
2023-02-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出现了许多与前朝相比不同的特点。北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商业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在统治者内部, “重农抑商”这个传统现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在“重商”与“抑商”之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商业的地位,更多的人为商人说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有一个新的变化。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评价历史试题
9 . 如图所示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投票变化(单位:票)。这一变化趋势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新中国敌视的立场B.新中国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和需要
C.第三世界国家主导了国际政治D.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影响力下降
2023-05-21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