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于唐、宋几个世纪内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在这几个世纪中,除了出现许多学者撰写的无所不包的各朝历史外,还出现了佛经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手工业方面,原本的男耕女织模式转变为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商业上,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

——摘编自钟煅峰《浅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023-11-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强调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相互补充。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图1、图2是有关宋代的两则史料。




        
     图1涧磁村定窑遗址附近地形及发掘坑位图                                                       图2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和图2在研讨宋代社会经济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需全面认知宋代社会经济应该关注的基本因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大;手工业种类繁多,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明中叶后,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白银成为主要通货。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卷和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摘编自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和李楠、张海鹏、康力行等学者文章


           
                            图1 御制耕织图                                      图2 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图三采桑图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能产生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选一幅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生产场景图。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哪项是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4-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进行改编。在改编谈判中,共产党虽然答应了国民党提出的红军改名称、换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统一编制等要求,但始终坚持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权和指挥权。在八路军各级职务配备上,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只允许国民党向八路军派驻联络人员。在军事指挥上,八路军坚持独立自主实施军事行动,只同意国民党有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的协商权。改编不久,中共中央发现军队中军阀作风等不良习气有所滋长,中央军委立即在八路军中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此后,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牵制和打击日军。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屡遭失利,八路军却在敌后越战越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最终完成改编,出师抗日,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摘编自丁家琪《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谈判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意义。
2023-04-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1000-1300年)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随着城市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市民阶层为争取自身权益展开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上削弱了与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则与封建王权保持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与此同时,西欧国家的王权在向封建领主不断发起进攻时,鼓励城市和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依靠市民阶层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合作,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为近代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明末江南市民阶层为反抗官府的横征暴敛,掀起了多次的抗争。市民阶层把东林党人作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知识分子也学会了依靠市民阶层的力量来对抗专制权力。崇祯四年(1631年)苏州府颁布了“为永革布行承值当官碑”,明确宣布废止各级政府官员和吏胥人等对江南工商业者巧取豪夺的特权,从而在客观上承认了江南市民维权斗争的合法性,这是江南市民社会趋向成熟的表现。

——摘编自许苏民《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   新中国初期,国家对城市市民社会组织体系进行了重构,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的全面整合,在较短时间内构建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以强大的市民社会组织体系为依托,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一个个动乱分裂的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市民社会组织的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江南市民社会形成的背景,并指出其与中世纪中期西欧市民社会发展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构市民社会组织的意义。
2023-04-13更新 | 36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5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5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东京城商铺林立,一应俱全,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宋代政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盐、茶等商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由政府专营。

——摘编自刘永加《唐宋时期如何活跃消费市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严峻的局势催生了国货运动,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官办的《广播周报》专门开辟了无线电问答节目,围绕国货访谈展开讨论。此外,民国时期的报馆、杂志社与出版社等亦聚焦于国货运动,登载了各种有关国货运动的文章、评论、条例与统计报告等。在提倡国货运动的声浪中,多数城市富裕家庭衣食住行的必备品至少部分由洋货变为国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状况

时间中国进出口状况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2018年的千分之二。
1979年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1978年到2017年我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2017年中国“双11”购物节吸引了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第1分钟就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涌入,手机、服饰、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热捧。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人买卖遍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人买卖遍全球”的认识。
2023-03-22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举措,并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2023-11-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生于公元前339年。屈原身处战国末期的楚国,其家世显赫,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得楚怀王的宠信,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张革新政治,“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后受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公元前304年,屈原离开郢都,漂泊汉北;五年后,被怀王召回郢都重新任用。公元前296年,屈原再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率军攻下郢都后,屈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没有复兴楚国,但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创新了诗歌的形式,丰富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承继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厚实了象征性意象,也实现了中国诗歌由集体咏唱进入个人独创的跨越。司马迁对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言:“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编自《浅论屈原的宗国情怀》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韩毓海《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从秦到隋唐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社会转型难以启动的原因。
2023-02-1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