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扼杀革命,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三次“围剿”,但在毛泽东正确指挥下,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然而,就在此时,中共党内连续犯“左”倾错误,一次是瞿秋白,一次是李立三、尤其是第三次王明犯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达到顶点,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那时,反对王明路线的同志都被打倒批判,毛泽东也被排挤靠边站,国民党调动百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又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共党内“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仍然执行王明那一套仓促出击、道道设防、分兵迎敌,结果是哪里都没守住,最后导致反“围剿”失利。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为了保存红军力量,中共只有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摘编自周世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原因再探析)

材料二   19351月,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遵义会议也是我党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伟大开端,孕育有了我党彪炳史册的独立自主精神,标志着我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摘编自王春龙《试论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被称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原因。
2024-03-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发起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发出了复兴中华的号召;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也从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开始;严复在天津的报纸上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救亡运动
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2024-03-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从“一张票”(粮票、布票等)到现金交易、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支付方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科技水平大幅提高B.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C.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2024-03-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如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统计。据此可知,吴虞(     
文章名卷次发表日期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2卷6号1917年2月1日
《读荀子书后》3卷1号1917年3月1日
《消极革命之老庄》3卷2号1917年4月1日
《礼论》3卷3号1917年5月1日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3卷4号1917年6月1日
《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3卷5号1917年7月1日
《吃人与礼教》6卷6号1919年11月1日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抨击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根基
C.彻底否定传统封建伦理纲常D.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24-03-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统一分裂一再统一的总趋势推动之下,社会变革异常激烈。而这场伟大变革的时代转折点又在春秋战国之际,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看春秋是经济萧条、政治颓败的冷清社会,看战国则是经济飞跃、政治革新的一派繁荣景象。在私学中,著名的教师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自由发表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不同观点,从而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各种学派。

——摘编自晃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平王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国内部争夺以及相互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游牧族乘机侵扰,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境内诸国都受到威胁。到春秋末已逐渐出现七强并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田和为诸侯,七国并立局面正式形成,这对宗法传统破坏比较彻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临春秋战国这场“社会变革”,儒家、法家提出的治国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一五”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特点和意义。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这一时期来华耶稣会士其数甚多,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所载就有467人,而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则有920人。耶稣会士们带来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舆图》,上面所标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国家,表明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一大批书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远西奇器图说》的翻译,使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晚清时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首推西方传教士。除了强势入侵之外,这个时候的传教士更多地采用办报、译书、兴学等间接传教手段,运用报纸、期刊、书籍这些媒介,将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知识思想等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得以大量传入中国,对当时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触动极大,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也产生过直接影响。除了传教士之外,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大主力是大批中国留学生。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政府便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甲午战败,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到国外学习,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留学运动。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而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不断的思想进步中,大部分爱国的留学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易永忠《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03-01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说:“洋纱、洋布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日之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这表明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A.深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B.旨在实现“自强求富”
C.践行着实业救国的梦想D.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2024-03-0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河南洛阳东周王城62号战国粮仓出土铁器32种126件以上(见如表)。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手工工具农具兵器其他
斧、铸、凿、锤、钻、锥等犁、镬、耙、锄、镰等剑、戟、矛、铁、匕首等马器、刑具等
A.铁制工具质量较高B.冶铁手工业的发展
C.铁制农具种类齐全D.铁制工具全国推广
2024-03-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在旧中国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这一状况(     
A.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B.推行土地改革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发动“米棉之战”
2024-02-28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