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1年,浙江中等以上学校的图画科让学生亲自绘制国耻地图;1933年出版的《小学地 理课本教学法》要求学生制作“割让地图”;1936年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则以中日地图为背景,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上述活动(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唤醒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
C.推动了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D.迎合了社会变革的大众心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任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本着“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的精神,鼓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其进出口货物数量和品种都倍于前代,且不断增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据《大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商品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仅由四明(又名庆元,即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商品就高达二百二十四种,比元前期翻了三番。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种繁多的进口商品中,奢侈品的数量较前代有明显减少,而用于生产、生活的日用品比例大大增加。海外商品输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后,通过商贩们的转运,销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泉州作为元代最大的进出口港口,那里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杭州,是元代最大的商品聚散地,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仓库,专门贮存从各地转运来的货物。杭州本身也是最多的消费城市,仅胡椒一项,每日销量竞达四十三担,每担重九十公斤。元大都(今北京)虽远离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但由于它是元朝统治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于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商贩,都将各国商品转运来此经销。当时的大都,凡是世界上珍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二十年间,各种灾荒迭发,兵发匪祸不断,农民苦不堪言。从宋代开始,儒家知识分子选择将建设基层民生秩序作为其“外王”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0世纪20年代初期,深谙舆论之重要性的知识分子便以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作为其为农村社会发声的重要舆论平台。在灾荒救济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工代赈”之策略。在教育改革方面,知识分子更是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企图以改良与发展乡村教育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知识分子就土地国有还是私有意见不一。但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局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重建基层民生秩序的任务中断,民生关怀热潮走向回落。

——摘编自谌月《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农村民生关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民生关怀热潮的积极影响及该思潮回落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 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同时也激起中国社会原 有的和新生的多种政治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奋起反抗,进行 救亡图存的英勇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 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摘编自樊得智《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材料二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历过许多磨难与挑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应对大革命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应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挑战,中国共产党长征 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引领长征走向胜利。应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挑战,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推动全民族抗日的兴起。应对全面内战爆发挑战,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加速中国革命胜利伟大进程。

——摘编自郑敬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历的磨难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并分析“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磨难与挑战的历史经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 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   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   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在振兴实业的热潮声中,初步建立了现代经济法制体系,有利   于中国现代工业的成长,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有利的   外部环境,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工业自民国成立后一波长达10年之久的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的现代经济水准有了一定提升,经济面貌有了一定改观,并由此带动了政治、思想、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成立后,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7 . 历史学家卜宪群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8 . 《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初“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杭稻(即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但京城历来有“诸城门不得私放出现钱”的规定。《宋史》则言南宋“(钱)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四方客商在临安得钱后仍不得自由流通。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宋代纸币运用的原因B.交通运输在宋代落后
C.政府金融职能的优化D.宋代抑商政策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