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唐朝时期的绘画题材以释道人物画为主,但至五代时期,绘画题材则转变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并驾齐驱。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社会现实B.儒学正统地位的消亡
C.包容开放的思想潮流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2024-03-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鼓吹个人从各种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强盛所要求的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民”说被“新人”说取代,“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陈独秀甚至明确提出“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空前高涨B.中外文明融合趋势逐渐加强
C.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D.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思想主流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六)历史试卷

3 . 宋代,住宿和餐饮业综合发展已成为一大趋势。江西鄱阳士人林子安于“绍兴三十二年秋,入州赴举。行半程,饭旅店”,西京留台之子李宗鲁“行次任村逆旅,方就食”。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总量急剧增长B.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C.市民生活日益丰富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2024-03-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各地为解决财税问题,先后推出了“鼠尾册法”“十段册法”“征一法”等赋役改革,这些赋役之法大多具有均平税粮、诸役合并、折银征收的趋势。1530年时任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的改革,是为“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B.消除了赋役不均现象
C.得益于赋役改革推动D.扩大了赋税征收范围
2024-05-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旧五代史》载:“(后唐)闵帝嗣位⋯便延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后汉隐帝与臣子讨论德政,臣下劝其读《贞观政要》;后周杜良曾撰《唐文皇画像记》,强调唐太宗统治中“仁义”的重要性。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B.盛唐政治遗产被认同
C.华夏认同观念由此萌生D.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2024-02-19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协商政治”制度的发育及演变

清末谘议局1907年10月 19日,慈禧太后命各省设谘议局。谘议局选举章程规定,只有地方士绅、举贡生员、文武官吏、拥有相当财产者和有中等以上教育背景者才能成为选举人。谘议局的地位几乎与督抚平齐,即谘议局可以对省内重大事宜进行监督。“公同集议”逐步演变成地方协商政治之初始形态。
重 庆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召开,会议代表由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青年党5人、民主同盟9人和社会贤达9人五个方面共38人组成。政协会议重点围绕政府改组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五项议题展开讨论。在理性与包容的理念下通过反复协商,最终签署了《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
第一 届中 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协商政治”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556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出身于东夷的郯子到鲁国,追溯自己的东夷祖先为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6位上古帝王。孔子听到郯子的做法时,对其做法高度认可。这表明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出现B.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C.礼崩乐坏局面形成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2024-02-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据《晋书》记载,前赵(匈奴建立)皇帝刘曜在宫中设太学和小学,教授儒家经典;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B.三教融合成为社会的主流
C.治国方略顺应民族交融趋势D.思想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2024-02-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