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
2023-03-17更新 | 732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 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阶级分化明显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4 . 20世纪80年代,在辽河流域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为三大重器,出土于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数量较少:玉匕形器、玉玦、玉龟、串珠则见于中小墓中,数量较多。由此可推测,红山文化原始部落(     
A.出现惟玉独尊的等级特权B.体现旧石器晚期的文明特征
C.呈现区域间文化交融趋势D.产生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023-02-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B.多元一体C.和谐共存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考古研究显示,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石刀、骨柄石刃刀、锄、镰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同时,让工具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的钻孔技术也有广泛体现。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A.具有鲜明的旧石器时代特征B.原始生产力得到一定提高
C.封建小农经济得到迅速发展D.磨制石器开始应用于生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农耕器具主要以石器为主,用于整地、翻土、收割和加工的农耕器具都是配套出土的,一般包含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和石磨盘等,以及红山文化特有的典型掘土工具-耜,大量的出土农耕器具,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     
A.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提高B.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C.已具有完备农业生产结构D.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大汶口坟墓中出现了半坡所没有的少量男女合葬。在这类合葬墓中,男子常居于墓的正中央,女子却在其左侧边,陪葬品也多置于男性一侧;在更晚出现的齐家文化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向男性,屈肢侧卧于其左侧。这主要反映出(     
A.社会中心从女性向男性转移B.氏族成员地位从平等变成不平等
C.社会财富由公有转变成私有D.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2023-01-12更新 | 436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属大汶口文化中期)新发现的墓葬中,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墓葬普遍随葬一大一小两把玉钺(象征权力的瑞器),还有作为 “人殉”的人骨架。材料表明,当时(     
A.玉器制造水平较高B.阶级社会即将来临
C.墓葬规模大小不一D.私有制已普遍存在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