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龙山文化初期,陶寺早期聚落兴起,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达四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地。墓地以宗族为单位排列布局,其中包含高等级家族的大墓,这些大墓同普通小墓共同混在同一墓区。这说明,陶寺早期聚落(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父系氏族社会已趋向瓦解
C.血缘族群关系较为牢固D.最高权力继承实行世袭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A.出现阶级分化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C.萌生出私有制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考古学家们发现,原始社会早期墓葬品的差别是极微小的,但在后期的墓葬中有些仅有少量的陶制容器或者什么都没有,而另一些则发现了昂贵的家具和珠宝。由此可见,原始社会后期(     
A.出现国家机器B.等级制度森严
C.社会矛盾尖锐D.贫富差距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5 . 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神徽与鸟纹出土于浙江良渚有着“琮王”美誉的玉琮,挨挨挤挤的脑袋紧贴着展柜只为一睹神人兽面纹的真容(如图),而钺原本是杀伐的武器。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琢刻在玉琮上的完整神徽
A.历史研究依赖考古技术创新B.当时人与人关系发生变化
C.人类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D.战争已成为主要交流方式
2023-09-1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D.建有祭坛与神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A.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8 .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玉人立像的姿态与位于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同类器非常相似,都是双臂弯曲,置于胸前,呈站姿。玉鸟和玉龟常见于这两个地区,天圆地方等观念的表现也极为接近。这表明这两个区域(  )
A.原始人群出现B.权贵阶层产生
C.有一定的文化联系D.迈进阶级社会
2023-09-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考古研究,山西陶寺遗址已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陶寺遗址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呈现出了距今4000年左右古人的精神世界。据下图可推知(       
A.随葬品种类差异巨大B.陶寺已经成为文明核心
C.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D.夏都城在此基础上建成
2023-08-28更新 | 27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五)
10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