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距今4300—4000年左右。如图为出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社会分工日益成熟
C.出现阶级阶层分化D.公共权力已经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河南新郑和密县两地的墓葬考古发现:大多数随葬石磨盘、石磨棒类工具的单人墓中,不见石铲、石镰、石斧类工具,反之亦然;在随葬这两类石器的一例合葬墓中,从陈放位置来看,两类工具也是“分属两个个体”。这说明当时( )
A.出现了劳动分工B.产生了贫富分化
C.确立了私有制度D.形成了阶级对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仰韶文化
4 . 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夯土建筑技术以及使用该技术所筑的城墙仍属个别情况,但在山东豫东豫北和豫西都发现了类似的城墙。这些发现可实证当时(     
A.文明交流已超越区域界限B.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
C.公共防御设施已得到普及D.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迹中,部分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斧钺以及用于祭祀的琮、璧等。陶寺遗址中,大型墓葬只占1%;中等墓葬占10%左右;小型墓葬则占有80%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较严重B.王权与神权已经紧密结合
C.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会分化D.阶级矛盾与对立十分突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B.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
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300公里。图第一行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第二行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二者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B.多元一体C.开放包容D.善于创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关于黄帝的传说,以其有关的“遗迹”而言,中国北方由东往西,几乎处处有之,各不相同。且传说中的黄帝故事也包含许多不同的主题,黄帝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文明事业的开创者。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华远古文明有多元特征B.黄帝是传说时代虚构人物
C.远古文明的冲突比较激烈D.区域文明呈现不平衡特点
9 . 2020~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16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竖穴土坑墓,其规模、葬具、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出现贫富分化现象B.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C.国家形态开始形成D.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10 .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B.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D.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