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离不开对遗址重要价值的总结概括。下列项中,能体现其价值的关键词有(     
A.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材料最丰富
B.黄河中游地区彩陶文化史前时期
C.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母系氏族公社
D.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中国5000年文明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D.建有祭坛与神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华文明的物质创造不胜枚举,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仰韶就已绽放出华夏文明之光。这主要表现在(       
A.修建大规模祭坛和神庙B.成功驯化了猪和狗等家畜
C.粟作农业在孕育中发展D.使用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甘肃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一座成人合葬墓,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这一时期(       
A.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陶器B.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
C.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D.仰韶文化处于发展高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6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考古研究,发源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和装饰技术十分先进,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文化。这说明(     
A.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B.华夏认同深入人心
C.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形态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是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A.小麦B.稻米C.大豆D.玉米
10 . 图1、图2所示为学者蔡运章对山西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该学者的研究方向应是(       
A.论证社会分工的细化B.证实原始文字的萌芽
C.梳理工具技术的演进D.确认早期国家的形态
2023-07-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