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高
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
2 . 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工》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407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暑期考历史试题
3 . 《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2021-11-18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03商和西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炼
4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禹并没有遵循禅让制传统传位于益B.启最终成为禹的继承者,开启“家天下”
C.益因为血缘关系失去继承王位资格D.《战国策》成书更早,所以记载更可信
5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B.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
C.《史记》中关于启的继位比《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更准确
D.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
6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政权B.禅让制在夏朝仍具有影响
C.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D.嫡长子继承制代替禅让制
2020-12-16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7 . 《史记》记载: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8 . 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A.文献记载B.甲骨卜辞C.口述史料D.青铜铭文
9 .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即位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他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禹死后,益让位禹之子启。这说明当时
A.受禅让制的影响B.开始实行察举制
C.禹仍然维护禅让制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0 . 下表是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解读下表可知,在当时

注:益,即伯益,禹时期的贤能之人
A.分封制引发诸侯纷争B.血缘继承原则逐渐得到确立
C.皇帝制危害政权稳定D.“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