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时期“齐有彗星”,齐侯以祭祀祛除不祥,晏子说“无益也,祗取巫焉”,认为“祝史之为,无能补也”。面对水灾,百姓祭祀神龙时,子产指出神龙与水灾无关,坚持“吾无求于龙”,不必祭祀。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度受到冲击B.德治思想成为主流
C.人文意识逐渐萌发D.祭祀传统遭到背弃
2 . 春秋时期,一批士大夫意识到“天”“神”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顶礼膜拜、奉献祭祀,而是基于“其君之德”来赐福或降祸的,并且“神不享受不是同族类人供奉的祭品,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据此可知,当时(     
A.士大夫推崇贤明君主制B.民众生活具有宗教色彩
C.分封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社会转型影响礼制观念
2024-03-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 2021-2022学年高三6月质量检测历史(河北卷)
3 .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     
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
2024-03-06更新 | 35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A.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2024-01-25更新 | 30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8历史试题
7 . 司马迁描述某一时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这一描述反映出,当时(     
A.德治与法治之争加剧B.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民族交流交融的加强D.社会结构剧烈变动
8 . 《左传·隐公四年》,载卫国内乱,公子州吁通过政变上台而担心君位不稳,其亲信建议“王觐为可”。成公十五年曹国公子臧刚即位,“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据此可推断,当时(       
A.政治伦理关系严密而有序B.礼崩乐坏的局面尚未形成
C.王权统治合法性得到重视D.周王仍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9 . 春秋后期,大量“国人”移居他国,这些移居者多为贵族后裔,他们或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远走他乡,或主动在各国间奔波。这些移民活动(     
A.有利于学术文化下移B.打破了世卿世禄传统
C.导致政局更加不稳定D.激发了诸侯兼并风潮
2023-1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左传·昭公十四年》云“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疆界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必然的趋势D.秦国对经营边疆的重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