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把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得不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乡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中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对你有何启示?
2020-12-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检测历史试题

2 .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参与政治活动,以便实现自己强烈的政治抱负。当他认清贵族统治者是不允许他彻底实施自己主张时,就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终不见用。但孔子思想能在后代久远流传,并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可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故,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政治思想在当时“终不见用”而“在后代久远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2022-01-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在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关心社会现实的观念得到复兴;另一方面,回到经典,即经以求道的实证性“经学”倾向也开始出现,成为乾嘉考据学的向导。此外,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像利玛窦那样的融会基督教和儒教的杰出人物。

——林甘泉、张海鹏《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含义及其代表人物。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2023-11-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春秋末期,某思想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学生将其为人处世之道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据此可知,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的“无为”B.孔子的“仁”
C.墨子的“兼爱”D.邹衍的五行“相生相胜”
2023-02-25更新 | 27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8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浑源出土)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内容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结合材料三,参照下面示例,填充下面表格(任写一例即可)。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10-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末期,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当时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例如冕,古礼用麻,时人用丝,孔子遵从民众习惯,因为当时用丝廉价;又如古礼臣拜君于堂下,而当时臣拜君于堂上,孔子采用古礼。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义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六经中,《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孔子对礼的传承。
2022-02-20更新 | 32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