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614次组卷 | 5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并分析这两项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21·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西周开始,中国盛行大家庭制。按照宗法制度,根据血缘亲属关系,组成一个人数众多、组织庞大以及成员之间依存度高的宗族集团。在这个家族内,所有财产都由族长掌控,他对整个集团起支配作用。有时候,大家庭成为王权和政权的对抗堡垒。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两次颁布《分户令》,强制推行以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公元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属违法行为。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革除落后的戎狄风俗,也为编定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推行《分户令》的影响。
2021-05-01更新 | 25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6 . 商鞅变法,既影响深远,又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7 . 社会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变法之前,秦国的农业并不十分发达,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而这一方面与秦国早期的社会风气有关。秦国与戎族关系紧密,而我族以游牧为主业,加之秦国早期又以高牧起家,导致民众对于农业重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收入较之商业明显偏少,使得不少民众弃农从商。因此,秦国的农业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但在农耕时代,农业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商鞅对此早有深刻的认识,《商君书农战》中说:“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商鞅出台的农业新政策,力图扭转这种社会风气,振兴农业。

——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秦国农业落后的社会原因,并指出其对国家的危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出台的农业新政策及其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废井田,开阡陌》是当代画家张友仁的作品。他根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史实创作,曾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而广为人知。该作品
A.创作源于画家的生活实践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表达D.体现写意传神的特点
2020-11-03更新 | 608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二者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他们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2020-12-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商鞅认为: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为此商鞅主张
A.藏富于民B.强国贫民C.劫富济贫D.严刑酷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