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认为君臣之间“利害有反”,必然要争权夺利,“上下一日百战”,因而君主必须对臣下用“术”来“探其怀,夺之威”。韩非主张从基层逐步提拔有实际经验而又经过考验的人,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官职越大,政事治理得越好,这就是“王之道也”。韩非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还主张:“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强不塞(闭塞)者王。”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之际,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无不聚徒讲学,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齐的孟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中,有各学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互相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