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2023-05-22更新 | 443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儒家学派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通‘叛’)矣夫”;道家学派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对礼的不同认识表明两派(     
A.所处阶级立场不同B.学术观点迥异
C.目的上具有相通性D.思想主张趋同
3 .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如果富贵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由此可知孔子(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主张“为政以德”
C.认同社会等级秩序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023-04-27更新 | 278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孔子“重游”,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他反对“怀居”、“怀土”,将此心理和行为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并以“游”作为实现士人“求天下安定之道”理想的途径。孔子的这一思想(     
A.折射出诸子思想的交流与融合B.体现出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C.受到了当时官僚政治的影响D.反映出人才需求增长导致了礼崩乐坏
5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023-08-17更新 | 1595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
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
2023-10-14更新 | 468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     
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将刑书公布于众。孔子认为“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晋其亡乎,失其度”。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存在不同治国观念
C.宗法制影响力增强D.成文法在各国推行
9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5次组卷 | 23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无为而治B.为政以德C.隆礼重法D.兼爱非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