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质,礼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反映出,他们(       
A.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B.强调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主张维护三代政治模式D.提倡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2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等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义、礼等种种美德。当然,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

——摘编自谢婧《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荀子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摘编自龚建平   边颜《简论荀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礼”的思想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4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常,草上之风,必偃。”这反映出孔子(     
A.鼓励质疑儒家学说B.认为民众淳朴又善良
C.强调敦行社会教化D.看到社会的严重对立
2023-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10-15更新 | 1181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A.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B.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
C.强调当政者应以身作则D.体现了仁和礼的观念
7 . 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2-06-14更新 | 8203次组卷 | 57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4次组卷 | 44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材料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天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精神?
2021-1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