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26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2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说明他们都(     
A.努力恢复西周政治秩序B.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
3 . 孔子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墨子本人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这种差别主要是基于两者(     
A.人生经历的迥异B.阶级立场的不同
C.劳动观念的分歧D.所处时代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9521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     
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
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2022-08-05更新 | 125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2021-09-12更新 | 5704次组卷 | 7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7 .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D.本质上都赞成天人感应
2019-12-03更新 | 80次组卷 | 32卷引用:青岛市2017届08月高三期初调研历史试题
8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13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