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6 道试题
1 . 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由此可见,荀子强调统治者治国要(     
A.无为而治B.德主刑辅C.隆礼重法D.以法治国
2023-11-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主张基本一致
3 . 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儒家、道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2023-11-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5 . 不同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认识、分析历史的方法和视角。不同历史观折射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材料一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

材料二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

材料三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

材料四   《道德经》与《论语》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统计

书名

总字数

“道”

“德”

《道德经》

约6000字

75

40

《论语》

约11750字

89

43

(1)依据引注篇名人物,对其所属学派进行对应(填写材料序号)
儒家:______法家:______道家:______
(2)依据材料判断,“中古之世”距今大约(     )孟子生活的时代距离尧、舜时期大约相距(     
A.4000年B.2100年C.1600年D.1100年
(3)研究中古以前的历史,采信史料的途径是(     
A.查阅史书文献B.收集口传资料
C.阅读神话资料D.考古与文献互证
(4)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历史观?
(5)某校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道德经》与《论语》后,制作了下表。该小组认为“道”“德”两字出现的次数,《论语》均比《道德经》多,这足以证明《论语》比《道德经》更注重道德观念的表达。这种说法合理吗?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2023-11-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老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墨家主张尚贤。这些主张均致力于(     
A.提供应对现实的方案B.提升统治者的修养
C.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D.追求国家富强统一
7 . 战国时期,提倡节俭,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8 . 《荀子·天论》认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一观点旨在(     
A.歌颂人类的主体性作用B.否定人对天的盲目崇拜
C.揭示自然运行的合理性D.强调人与天的本质区别
2023-11-08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促进各派思想的交融B.都希望能够规范政治秩序
C.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D.对“义”的认识有明显分歧
10 . 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