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据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六艺”中的体育项目,并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仲尼曰:‘始作俑(随葬的木偶人)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一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以人为本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D.敬天爱人
3 . 《论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由此可知,孔子(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
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重在维护纲常秩序
2023-08-2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遍过·高中历史(选必3)课时学习区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孔子整理的典籍中,《易》记载:“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     
A.诸子百家思想已经融汇贯通B.先秦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
C.孔子重视培养博学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
2023-01-2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论语》记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句话表明(       
A.德治思想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B.德治与法治治理民众的效果相同
C.赏罚分明有助于君主管理国家D.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论语·八佾篇》记载,子曰:“周监(借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A.恢复周礼,文化传承B.爱惜民力,顺应民心
C.为政以德,道德感化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2-10-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
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
8 . 文献中记载,鲁人从君战,三战三逃跑,仲尼问其故,鲁人说:“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结果,“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表明
A.儒法思想相互融合B.儒家政治理念立足血缘伦理
C.忠孝观念成为主流思想D.孝廉成为选官的重要依据
2022-03-2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 辽宁省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浑源出土)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内容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结合材料三,参照下面示例,填充下面表格(任写一例即可)。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10-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