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1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如此,技术的体悟之“道”又与先秦儒家人生修行之“道”“合一”,继而引申出“技亦以致其道”。儒家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在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孔子的学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的分裂时期,他力主推行一些主张,认为它们至少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带去和平、满足、高尚品格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发展……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据此判断,“他”的主张还包括(     
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严刑峻法D.兼爱非攻
2024-01-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024-01-07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6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礼制,重现几百年前的西周盛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反映了他们(     
A.都信奉敬天保民B.都意在维护统治
C.都主张以吏为师D.都强调德治思想
2024-01-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名师测评卷(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2024-01-02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则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倡导“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张“仁政”以“富民”为前提,“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些主张(     
A.指出了富民应为治国的有效手段B.蕴含了“民本”“德治”的要求
C.体现了春秋战国仁政思想的萌芽D.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2023-12-2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10 . 《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中有:“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据此可知,两者(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