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荀子的刑法思想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

“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2023-08-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荀子的刑法思想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

“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荀子》

材料二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137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选贤任能”思想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

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商鞅变法)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对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思想进行评述。
2021-08-29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专用-卷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