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韩非子》记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表明韩非子
A.主张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B.具有改革思想
C.导地方分权以巩固统一D.强调以法治国
2020-02-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说思想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4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C.“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20-04-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辩证”观念B.孟子的“仁政”学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D.韩非的“变革”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7 .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其治国指导思想应不包括(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
C.“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那么关于韩非和法家思想的论述,错误的是
A.法家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B.韩非的主张在秦代导致“焚书坑儒”
C.法家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承认社会发展变化,肯定历史进步
2020-02-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9 . 法家人物商鞅在变法时强调,“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节用而爱人”B.“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C.“为政以德”D.“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0-04-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